——本文约1259字,阅读需3分钟
据北京时间“财镜”报道,靠着“品牌制造商”的背书,网易严选在上线仅一年多后就实现了净营收20亿元,毛利率超过35%,但其ODM模式也让网易严选引来争议,先后被爆出抄袭毛巾哥等多起丑闻。
而据“财镜”调查,网易严选的供应商并非都没有自己的品牌,它的部分产品甚至原本就来源于天猫、京东上的POP(第三方商家)品牌商家,但有的价格却贵了不少。
其实在国内能够支撑网易严选这类平台的厂商并不多,国内的小厂商既没有质量保证,也没有名气,用户难以买单;而国内的大厂商虽有知名代工品牌背书,但要做F2C(从工厂直达消费者)的价格并没有优势,还要面临品牌方的设计版权问题。
但是网易的做法是,一个方面将旗下邮箱和门户的流量导向了网易严选,另一方面“借势营销”,比如利用所谓的“XX品牌制造商”来吸引消费者。
在北京时间“锐评”(微信ID:Btimelun)看来,网易的做法其实利用了很多国人贪图便宜的心思。
许多人既希望享受大品牌产品的设计和质量,又觉得大品牌的价格难以承受,于是所谓“XX制造商”就产生了。这样的企业是给大品牌代工,然后将一些与代工产品类似的产品进行销售。
但其实现实中,靠这种“制造商”获取跟大品牌同样的产品是不靠谱的,一般大品牌在选择代工的时候都会在合约中提出要求,不会允许他们向外出售富余产品,更不可能允许他们生产所谓的“同款”。
比如无印良品在调查网易严选中所谓“MUJI制造商”后发现,大部分自己委托的代工企业都否认向网易提供了相关产品,只有一家虽然加入了网易严选平台,但是销售的产品与无印良品委托代工的产品并不相同。
展开全文
这种情况,不但侵犯了相关知名品牌的权益,同时也误导了消费者,甚至有欺诈消费者的嫌疑,因为消费者本来试图买到所谓的“XXX制造商”产品,结果却可能是个冒牌货。
但更重要的问题在于,网易这种钻空子的做法等于是在扼杀真正的创新。试想,如果都靠打着别人品牌名号,生产所谓的“XXX品牌同款”来经营,那么对于真正进行产品设计开发的企业实际上是一种“挖墙角”。
这与当年软件产业“盗版逼死正版”和如今内容产业“抄袭逼死原创”在内生逻辑上是一致的,实际上是对无形资产进行赤裸裸的消费和劫掠。
这就如在健康肌肤上生长出来的一块皮癣,你不能说其不是由人体组织构成,甚至里边的一些细胞跟正常组织还十分相似,但这种皮癣却是危害健康的,甚至可能妨碍正常组织的生长、引发溃烂导致病痛。
而网易“严选”中的侵权部分,就是市场中的“皮癣”,他们依托依法经营的大品牌进行生产营销,用所谓“借势”的方式来打擦边球,或许一些产品本身质量尚可,但是破坏了整个市场的健康发展。
而由于网易巨大的流量支持,这样的市场“皮癣”危害更胜以往,严重程度空前,可称得上是市场的“严癣”了。
这样的“严癣”,实际上也并非网易一家网站独有,在互联网时代,由于全球市场联通,而生产、销售的分工更为细化,使得维权困难而侵权容易。
那么从法治层面,就应该对网易严选这样的平台出台更为严格的规范和罚则,清理这种市场“严癣”,使得整个市场更好地尊重和保护品牌等无形资产,从而更加健康地发展。
文/北京时间评论员 梁千里
此文系北京时间原创稿件
转载需注明出处并保留署名
投稿邮箱:pinglun@btime.com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