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
烧香的实用价值:为什么祭祀时一定要烧香?
烧香这种文化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我们的祖先能够熟练使用火的时候,只不过,那时候我们的祖先燃烧的不是现在常见的“线香”,而是柴火。
并且,在“祭祀”、“神明”和“信仰”这些概念产生之前,我们的祖先燃烧柴火的动力,也仅限于取暖、驱赶野兽和加工食物。
后来,由于我们祖先发明了更先进的生产工具,以及用种植取代狩猎有了更稳定的食物来源,他们才有了更多精力来思考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
从甲骨文中,古人对“紫(柴)”、“燎”、“香”等祭祀文字的态度来看,早期的祭祀活动,古人是通过燃烧燔柴和一些有香味的植物、香料来祭祀天神、祖先。
这个时期的烧香习俗和我们现今的祭祀活动还是有很大差异的:
第一,当时的祭祀活动更多是停留在贵族阶层,这种观念还没在民间普及开来;
第二,当时祭祀的仪式和我们现今靠燃烧线香产生烟雾来祭祀不同,他们的祭祀方式更加粗犷直接,往往是直接将祭品放在一起烧。
到了秦汉时期,大量来自西域的香料及加工技艺传入中原后,古人对于烧香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原本是天子诸侯祭祀神明的仪式,也逐渐在民间普及开来。
到了魏晋时期,这种风气在民间已经相当普遍。
细数这段历程,不难发现,烧香这种习俗的盛行,离不开实用价值和精神层面的双重作用。
前文我们说过,我们祖先燃烧木柴有驱赶野兽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祖先还发现某些特定植物在燃烧时还有驱除毒虫蛇鼠(例如艾草)、安神助眠(檀香、桂花等)的作用,信奉万物有灵说又不了解原理的他们,便会不自觉为这一现象添加许多带有奇幻色彩的解释。
这也是为什么商周时期古人祭祀天神,以及后世宗教总是喜欢用香的缘故:一方面他们认为通过燃烧香料产生的烟气能够沟通神明,另一方面他们发现部分香有驱除毒虫、安神助眠、给自己增添香味的实用价值。
魏晋时期的人就相信,烧香是人脱离凡俗,得道成仙的重要一环,《神仙传》记载:东汉时有个叫王远的人,他临终前命仆人“具棺器,烧香,就床 上,衣装之”,然后过了三日,他便成仙飞升走了。
除了这些本土因素外,佛教文化的传入,也是导致烧香文化普及的重要因素。
佛教经典《四十二章经》中,对“烧香”就有这样一番描述:“佛言:人随情欲求华名,譬如烧香。众人闻其香,然香以熏自烧。愚者贪流俗之名誉不守道真,华名危己之祸,其悔在后时。”
《佛说戒德香经》中,释迦牟尼在解答阿难的疑惑时,也曾以香喻德,表达一个人若是行善积德,那他的名声就会如同雅香一般四处传播。
正是在这些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下,烧香习俗被人为赋予了多重含义,它也因此逐渐成为了古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不过,烧香习俗能够流传得这么久、这么广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它从古代贵族祭祀天神的仪式,演变成了民众烧香祭祖仪式的一部分。
NO.3
烧香祭祖仪式的成型:烧的不是香,是心意。
我们现在的烧香祭祖祈愿的习俗,源于南北朝时期道家宣扬的烧香祈愿法,这种祈愿分为两个环节,一是现世之人祈求先祖保佑自己前途无量、身体健康,二是后人祈求上天能够让去世的先人有一个好的归宿。
香在这个环节中,就作为我们沟通上天和先祖,用来传达我们的心意的媒介。
又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初一、十五祭祀先祖的配套仪式也逐渐完善,等到宋朝时线香诞生后,我们现代人所熟悉的烧香祭祖仪式,就大致成型了。
相比较于传统大块的原态香材,线香要更加小巧一些,它是古人利用一些带有香气的草料碾碎成粉末,然后和水调糊,再干燥定型制成的,便宜的就是艾草这类带香气的草加上杂草制成,昂贵一些的就是用一种或多种香料调和制成的。
不同于现在烧香更多是一种表达孝心的心意,古人是真的相信烧香所带来的效果,因而他们在仪式这块是格外严格的,古人烧香不仅讲究心诚,还有一套非常标准的仪式,用来向上天和先祖表达自己的“孝心”和“敬意”。
与其说他们烧的是香,不如说是念想,是希望,是心意。
到了明朝时期。
明朝的人把跟香有关的事,分为天文、地理、人文、草木、鸟兽、身体、饮食、宫室、器具等九大类,再论香的品级,又分十二品和十六品。
可以说,香这种事,都让古人研究透了。
文/脑洞趣味历史
感谢大家的阅读,祝朋友们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心想事成,万事如意,觉得文章好的朋友们,记得给文章点个赞,关注一下,每天都会给您带来好文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