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超是中国当代诗人、诗歌评论家。著名诗人姚振函曾说过,只要陈超在,任何一个诗人从河北经过都得充满敬意。陈超不仅对河北诗坛,而且对中国诗歌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从他的研究中可大致了解中国诗歌近三十年的发展和流变。《转世的桃花——陈超评传》由陈超的学生、当代知名诗评人霍俊明撰写,在其中读者可以了解他作为诗人,在诗的国度中的先锋性,尖锐和不懈的探索。
9月16日,“真正的先锋一如既往——《转世的桃花——陈超评传》《生命诗学论稿》分享会”在北京小众书坊举行。活动由诗人、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辑商震主持,谢冕、唐晓渡、程光炜、何向阳、李少君、张清华、石英杰、严彬等人出席了活动。
活动现场
“接到电话听说有这么一本书,开这么一个会,不管多忙都要参加。”86岁的谢冕老先生这句话说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作为权威诗歌批评家、北大教授、北大新诗研究院院长,谢冕的“江湖地位”自不必说,但提起陈超,老先生却一口一个“感激”。他说当年自己跟诗坛论战,感觉“非常孤独”,是陈超以及同时期一批评论家的出现,给了他很大的助力。“我不再孤独,我是有很多人来帮助我的,这就是我对陈超感激的心情。”
陈超敬谢冕如师长,有求必应,有请必到,不管有多忙,坐着高铁、坐着飞机就来,这让谢冕感动。而谢冕对陈超的印象则是:“他既是诗人,又是评论家,这是一个非常可靠的人,我一见就喜欢他。”这场分享会,谢冕提前一个小时就到了,一边翻阅《转世的桃花——陈超评传》,一边细心地在书中夹上小纸条做标记。
评论家、原作家出版社编审唐晓渡推掉手头的工作,专程赶来参加活动。唐晓渡和陈超是多年的老友,他的家是陈超每次去北京时落脚的地方。陈超的离开让唐晓渡感觉,生命中最好的一部分被带走了。唐晓渡谈到了他们这一代人诗学观念的成长,回忆了陈超弹琴唱歌,以及陈超去美国时,心心念念给孩子买小汽车的往事。他说:“我更多愿意回忆一些陈超特别天真的瞬间,因为陈超内心有非常灿烂的、天真的那一面。”
陈超的另一位老友程光炜(评论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也是把所有事情都推掉,“这个一定要来”。他带来了陈超写给他的信,还跟大家分享了他记忆里那个“长得很黑、酒量很大、外表粗犷、心思细腻”的陈超。张清华(评论家、诗人、北京师大文学院教授)对陈超第一次见面时叫他的笔名“华清”记忆犹新……
还原了一个“精神肖像式的陈超”
因为交往不同,陈超在人们的回忆里,是一个或可靠、或天真、或细腻,有着丰富个性层次的人,但提到陈超在现代诗歌理论上的贡献,大家一致认定,他是一个对诗歌有真知灼见的批评家。
诗人于坚曾说,作为当代最具有见地的极少数几个诗歌批评家之一,陈超的写作为中国诗歌的正名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他是诚实而有洞见的评论者,当时诗歌有限的光荣之一。于坚的这一论断,在现场不断被大家从各个角度加以论证。
张清华认为陈超是一位“真正的诗人批评家”,“我们更多的是从知识、历史、文化等各个方面去讨论诗歌的问题,但陈超始终以一个诗人的底色,或者对于诗歌本真的深入、内在的理解作为基础,去感知诗歌。所以他从诗歌当中发现的问题,跟普通的研究思路有很大区别。”
在张清华看来,陈超是一个具有精神肖像意义的诗人和评论者。“当我们回首过去,感到最空虚和匮乏的就是精神肖像的缺失。陈超在某种意义上,用他的生命实践,用他的诗歌、批评的写作,熔铸了一个可能的精神肖像。”
何向阳(评论家、鲁奖获得者、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在陈超生前并没有跟他有过多交往,但她觉得通过霍俊明的《转世的桃花——陈超评传》还原了一个完整的陈超,也就是张清华所说的“精神肖像式的陈超”。
这也是《转世的桃花——陈超评传》写作的意义。
活动现场
非线性的叙述方式
在书中,霍俊明选择了一种非线性的叙述方式,时空都被打散,他不断回溯到陈超生命的终点,可见陈超的去世在他心中造成的创伤性记忆。在这种记忆中,完成这样一部著作,对于霍俊明来说是相当痛苦的。他说:“我曾一度在翻看陈超以往的资料时心悸、心慌甚至心痛,那是确确实实的身体反应。”但他最终得以平复,意识到诗歌和精神比生命更为长久和恒凝,然后花三年时间,呕心沥血完成了这本书。
就像评论家所说的那样,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一个“精神肖像式的陈超”,以及他所处的那样一个诗歌的鼎盛时代。为了写这本书,霍俊明不仅阅读了陈超的手稿、书信、日记等重要的私人资料,还几乎将搜集到的其他重要作家和诗人的日记、书信以及传记都通读了。如果你想知道陈超在那个时代做了哪些事,他的评论又怎样的见地,那么去读读这本书。书中有大段大段陈超的诗歌和诗歌评论的引用,在今天,这样有真知灼见、不趋同、不媚俗的评论已经很少了。
本书中有陈超童年、少年、知青岁月的记录,有他一见钟情、相守终生的爱情,有他家庭生活的细碎片段,那些未发表过的诗、未公开过的日记和书信,有爱情最好的模样。
而由河北教育出版社来出版这本书,也是冥冥中注定的缘分。陈超和出版社的缘分要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他跟当时的王亚民社长无话不谈,经常一聊一个通宵,他的《生命诗学论稿》等重要著作曾先后在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而本书的责编、河北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郝建国,读大学时也是陈超的学生。郝建国和霍俊明在陈超的追思会上相识,一问还是同乡……总之,这本书连缀起很多缘,也寄托了很多情,既有大家对陈超的热爱之情,也有人们对20世纪80年代——那个是个鼎盛时代的缅怀之情。
活动现场
商震在读完全书后撰文表示:“书中两个人的形象,一个是陈超的,一个是霍俊明的。霍俊明完整地还原了对陈超的热爱,同时也还原了一个诗人,一个评论家,以及他所生活的时代,这个时代不是我们说的具有很强的社会性的时代,而是诗歌意义上的时代。”